在我国,加密货币的合法性有着清晰且严格的法律界定。从现行监管政策来看,加密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,其交易、代币发行融资等行为不受法律保护。
我国对加密货币的监管态度始终明确且坚决。2021 年 9 月,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,明确指出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,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。这一通知首次将虚拟货币的代币发行融资、交易兑换、挖矿等全链条业务纳入非法金融活动范畴,为加密货币的法律性质定下基调。此前,2017 年央行等七部委就已叫停首次代币发行(ICO),关闭境内虚拟货币交易平台,奠定了监管基础。
从法律层面分析,加密货币不具备法定货币的强制性和法偿性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》,我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,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。而加密货币本质上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,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,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。商家若将加密货币作为支付手段,或金融机构开展与加密货币相关的业务,均违反我国金融监管规定。例如,2022 年某地市场监管部门查处了一家使用比特币结算的跨境贸易公司,对其进行了行政处罚,明确传递出加密货币不能作为支付工具的信号。
在具体监管实践中,我国对加密货币的整治覆盖全链条。针对挖矿活动,2021 年国家发改委将虚拟货币 “挖矿” 活动列为淘汰类产业,多地开展专项整治,关停了内蒙古、四川等地区的大型矿场,切断了加密货币的生产环节。对于交易环节,境内所有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已被清理,银行、支付机构等不得为加密货币交易提供结算服务。2023 年,多地警方破获多起利用加密货币洗钱、诈骗案件,涉案金额动辄数十亿,进一步彰显了打击加密货币非法活动的力度。
加密货币在中国的非法性还体现在风险防范层面。这类资产价格波动剧烈,缺乏实际价值支撑,容易被炒作和操纵,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。同时,加密货币的匿名性和跨境流通性,使其成为洗钱、非法集资、恐怖融资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,严重扰乱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。例如,某跨境赌博团伙利用比特币转移赃款,涉案金额达 120 亿元,最终被警方摧毁,涉案加密货币被依法追缴。
需要明确的是,我国并非禁止区块链技术本身,而是禁止将其用于加密货币等非法金融活动。区块链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,在金融、物流、政务等领域的合法应用受到鼓励和支持。但加密货币作为其衍生产品,因存在巨大金融风险和法律隐患,被严格纳入监管禁区。
加密货币在中国不具有合法性,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。投资者应认清其法律性质和风险,远离加密货币交易,选择合法合规的投资渠道,维护自身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。若参与相关非法活动,不仅可能面临财产损失,还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
从新手到专家,我们提供全面的加密货币知识和交易策略,帮助你在加密世界中不断成长。